隔离点里的夜晚省统计局瑞安英伦酒店隔离点
2月20日起,省统计局黄华、刘凯军、向锋三名同志组成的工作组进驻武昌区水果湖街瑞安英伦酒店,负责组建隔离点。这个隔离点是水果湖街首家建立、目前唯一的出院患者定点隔离指定场所,由黄华同志负责全面工作,刘凯军同志负责安保工作,向锋同志负责保障工作。他们奋战在隔离点一线,为阻断传染源把好最后一关。请看发生在隔离点的故事—隔离点里的夜晚。 19时25分,隔离点负责人黄华的手机又响了,还是副指挥长打来的。副指挥长很忙,打电话过来都是麻烦事,何况这是副指挥长今天亲自打来的第四个电话了。黄华猜到是为了房间老人转院的事。电话那头,副指挥长传来已经重复了好几遍的话:“无论如何,一定要想办法做通房间老人的思想工作,今晚必须转走。这是指挥部的命令!” 老人70多岁,虽然收住隔离点前,核酸检测已经转阴,但是今天上午第二次CT检查显示肺部仍有阴影,没有明显好转,按照规定应当医院。医院不信任,不愿转院。黄华只能通知医疗组唯一的医生祝岑瑞,再去做思想工作。 19时30分,祝医生在老人房间里,沮丧地打来“还是不行”。挂断电话,黄华着急得来回踱步。他负责的隔离点是已治愈患者的隔离点,没有医疗设备和药物,只有一名年轻医生和两名护士,不具备治疗条件。如果再不转走,不仅老人病情可能会加重,还会威胁到其他隔离人员的安全。他理解指挥部为什么会一反常态地下命令,只得再向老人电话解释国家医医院,并给祝医生发了一条指挥部刚转来的承诺:“医院已经没有阳性病人,而且专门为老人提供单间,不用有顾虑,还是要住院的。” 20时18分,祝医生仍然无法说服老人,相反老人的情绪越来越激动,血压升高。为防意外,黄华只能恳求指挥医院,让祝医生退出来。 20时40分,指挥部反馈,医院无法收治这种情况的病人。“实在不行,我亲自去做工作”,刚打定主意,他拿起防护服的手又放下了。因为隔离点里除了医疗组和清洁人员,不允许其他人进入污染区。他只好再次通知祝医生带上了一名护士前去劝说。 这回更复杂了!反对转院的,除了老人,还有老人在家的女儿,医院。黄华心里清楚医院根本不可能收治老人,但女儿的介入,让他意识到可能是个突破口。他要来老人女儿的手机号,拨通后却得到一顿臭骂。无奈之下,退而求其次,他说服指挥部同意老人先转至疑似病人隔离点,因为那里有齐全的医疗组和药物,至少能降低风险。可是,老人和老人的女儿的抵触情绪已经到达顶峰,拒绝一切方案,只能让祝医生第N次返回。 21时50分,不死心的黄华第三次拨通老人女儿的电话,在得到更好地照顾老人的保证后,这一次老人的女儿终于转变态度,答应做老人的思想工作。 21时55分,老人同意转到疑似病人隔离点。老人的女儿也打来了表达歉意的电话。 21时58分,老人顺利转运登车。 看着转运车辆的背影,黄华长吁了一口气,此时他的脊背已经汗湿,刚刚布置完老人腾出的房间消杀事项,手机屏幕再次亮起,下一个任务又来了,这么晚一定是接收患者。 隔离点里,办公区域的灯都亮着,各组都在为病人忙活着。刘凯军正在带领安保人员搬运、分发物资,检查安保情况。不到一线,不知道物资的紧张,哪怕是一个口罩、一个喷壶都显得十分珍贵。物资的补充远远赶不上消耗,除进入污染区的工作人员外都已经停发N95口罩,体温枪到现在都还没着落,大家都在动用自己的亲戚朋友想办法筹措物资。向锋还在为刚收治的病人安排错过的晚餐,准备明天的菜单。入住和转出的人员变化太快,后勤保障压力很大。更令他发愁的是,隔离点需要加强营养,但所有的菜品都由隔离点自行保障,到市场采买的困难超乎想象。他总是最早起床,一直到凌晨隔离点平静下来才能休息。 这一晚,注定是个不眠之夜,也是隔离点普通的一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luna.com/yllg/653172.html
- 上一篇文章: 30岁未婚女青年自白留下还是离开,这是一
- 下一篇文章: 封城一月直击内心的二十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