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挂号 http://m.39.net/disease/a_9237082.html

金秋十月,一部中美合拍片《英伦对决》再一次将成龙拉入了全球观众的视野,并且捷报连连。

10月6日至8日,《英伦对决》在越南、阿联酋等多国上映并夺得周末票房冠军,在泰国该片票房也已经连续多日超越《王牌特工2:黄金圈》。

10月13日,《英伦对决》在北美馆大规模开画,首日票房就达到了万美元,而电影首周的成绩也算不错,在IMDB上拿下7.5分评分的同时,首周末三天进账万美元(北美第三),不出意外的话,该片在北美的最终票房预计将达到万,超过片方预期。

人们不禁感叹,年《功夫梦》之后,成龙又成功地杀回了好莱坞。

不过,和此前《功夫梦》在海外叫好、中国遇冷不同的是,《英伦对决》在中国同样拥有一份不错的成绩单,豆瓣评分达到了7.3分,被许多网友们盛赞为“成龙十年来最佳作品”。截至目前为止国内票房达到了5亿元,虽不算特别亮眼,但仍在保证了不错盈利的同时排进了今年国产片票房榜前十,可以算是今年少有的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国产电影。

尽管从评分和票房成绩来看,《英伦对决》还谈不上卓越,但是在文创资讯看来,作为一部中方具有不错参与程度的合拍片,《英伦对决》还是让人对中外合拍片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而感到欣喜。要知道,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外合拍片一直是一个尴尬的存在:要么中方参与度较低,要么影片质量低下难让人满意。

这让人不由得联想起了去年张艺谋执导的《长城》,同样是合拍片,为什么差距这么大?而《英伦对决》在国际国内都可圈可点的成绩,又给合拍片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呢?

合拍片30余年:数量爆发式增长,佳作寥寥无几

中外合拍片全称“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是指中国内地和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一个或多个国家、地区合作拍摄的作品。从最早与香港合拍《少林寺》、与西方合拍《末代皇帝》《卧虎藏龙等至今,合拍片在中国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广义上的合拍片包括三种模式,联合摄制、协作摄制和委托摄制。我们通常所说的“合拍片”指的就是联合摄制,是指中方需要参与投资、摄制等,并共同分享利益、承担风险的一种合拍模式。这类影片一般能享受国产片待遇,即此类影片的制片方可以享受43%的票房分账,远高于美国进口片片商所能分得的25%,同时也不会受到进口片配额的限制。相反在后两种模式里,因为中方更多只是作为协作者参与创作,故电影版权归外方所有,若想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则需要按照进口片处理。

早年间由于中国电影产业不够成熟、市场规模有限,故海外片方多数在需要拍摄中国题材时,才会以后两种形式寻求和中方的合作。例如电影《末代皇帝》虽被定义为合拍片,但中方更多只是负责提供场地和临时演员,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也正是因为解决了摄影棚和大量的临时演员的问题,才得到了电影在国内的发行权以作为回报。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飞速发展,国外的电影公司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便纷纷投来了橄榄枝,希望能以合拍片的方式将电影送入中国,从而分得一杯羹。统计显示,仅年立项的合拍片就有96部、过审71部,分别比年多了19部和28部,相较于十年前更是翻了四到五倍。

为了避免“挂羊头卖狗肉”的假合拍片出现,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合拍片审核政策,并与十余个国家签订了不同的合拍片协议,例如中美合拍片就要求中方出资比例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必须有中国演员担任主要角色、影片需要在中国取景。

这些规定的出现,虽然避免了《云图》、《敢死队2》等并不符合合拍片要求的影片钻制度的漏洞来“骗取”合拍片的名额,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外合拍片仍旧是一个颇为尴尬的存在。

数年来,合拍片的成绩普遍难言理想。以年为例,全年共有53部合拍片在院线上映,但真正做到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影片仅有中美合拍动画《功夫熊猫》和中港合拍电影《七月与安生》、《湄公河行动》三部而已。其余的合拍片,要么像《绝地逃亡》一样叫座不叫好(8.89亿票房、5.5分),要么像《摇滚藏獒》一样评价不错但亏损巨大,还有像《长城》这样口碑票房都双双惨败的电影。

而少数质量不错的电影也需要面临水土不服的尴尬,例如早些年在全球揽下16亿票房的《功夫梦》,在中国只卖出万,显然不受中国观众欢迎。也难怪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苗晓天会在年亚洲协会美中电影峰会上感慨:“到目前为止,尚未看到一部成功的中美合拍片。”

中方在合拍片中的角色也常常十分尴尬。许多电影名义上是合拍片,但中方参与度并不高。与此同时参与合拍片的中国演员也常常被诟病存在感较低,不是像刘亦菲在《绝命逃亡》里那样出演一个存在感较低的角色,就是像《碟中谍5》里的张静初一样只是打打酱油。这样做的目的,多是为了吸引中国观众、满足合拍片必须有中国演员的要求。

也正因如此,《长城》的出现一度被人们给予了厚望。就在今年年初,这部耗资1.5亿美元打造,万众期待的合拍大片《长城》顶着“中国进军好莱坞”的旗号在北美上映,在开画规模超家影院的情况下,票房成绩却不断走低,成为了中美合拍史上亏损程度最大的电影之一,并被包括《洛杉矶时报》在内的多家媒体称为“巨大的失败”。

在中国,有近20万人在豆瓣上给电影打了分,但超过80%都给出了3星及以下的评分,最终电影评分只有4.9;在美国烂番茄新鲜度为36%,IMDb评分6.3分,Meteoritic直接到了42分——《长城》的亏损不仅在奥斯卡颁奖礼上被拿来调侃,就连王健林都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影片成绩的不满。

试错那么多年,为何《英伦对决》成功了?

《长城》的巨大失败,让人开始反思,合拍片这个题还要不要做下去?要如何做下去?

而这一问题随着《英伦对决》的出现,又再一次被摆上了台面。作为少有的在海内外都能取得不错口碑和合格票房成绩的合拍片,虽然《英伦对决》的制作成本只有万美元,但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无疑是让人感到欣慰的,以至于有不少媒体甚至给其打上了“合拍片典范”的标签。

事实上,《英伦对决》的确为中西合拍片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地方。

1.各尽其职,中方积极争取话语权

电影从筹备到拍摄历经五年之久,剧本等多个环节都经历了反复的打磨;而各方在创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很明确,例如外方主要负责文戏,而动作部分基本都由成家班来主导,万达等中国资方则在后期才开始介入影片的发行工作中。这样一套标准的流水线生产模式,能保证了各方能在各自擅长的环节里将优势发挥到最大。

相反《长城》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采用国内拍摄影片时通用的导演中心制,所以导演张艺谋很多想法没能落地。例如影片中赵牧阳演唱的秦腔曾被美方要求删除,在张艺谋的坚持下才得以保留,可仍遭到了不少删减,留下的画面也多为侧脸,为此张艺谋还特地写信给赵牧阳表示了歉意。这种不兼容给合作带来了较大的阻碍,最终各方特点不仅没能发挥到最大,还在磨合过程中带来一些损耗。

而中方在《英伦对决》的创作过程中就表现出了更多的积极性。尽管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分歧,但中方始终有自己的坚持,例如刘涛所扮演的林保怡,就是在成龙的坚持下,才说服导演并最终得以确定的。

2.好莱坞的叙事方式+成龙招牌

对于《英伦对决》来说,好莱坞式故事的选择也决定了这是一部中外观众都会买账的电影。《英伦对决》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合拍片,好莱坞的叙事方式、海外真实故事、受国际认可的明星和创作团队,加上中国精神的表达,才有了这样一部特殊的合拍片。另外影片中的大量动作场面,也使得中国观众和北美观众都易于接受和理解。

当然了,《英伦对决》的成功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成龙的全球票房号召力。据了解,这部影片在全球包括北美宣传的时候,基本都是用的成龙单人海报,预告片里也主打成龙,可见成龙这块招牌还是很值钱的。

《英伦对决》给中外合拍片带来了哪些启示?

《英伦对决》在海外的不同凡响,让国人看到了合拍片的魅力所在。但是它的成功也存在一定的不可复制性!一方面和文化差异有关,一方面还与中国只有一个“成龙”有关。

事实上,在以中国故事为主的合拍片里,对外的文化输出一直是个大难题,虽然外国人会对中国的“功夫”之类的元素感兴趣,但是未必会被整体的价值观说服。所以,现阶段资方在选择投资的过程中,需要先想明白“哪个市场才是主市场”,然后来决定操作模式。

而要真正在国际市场一炮打响,首当其冲的是找到一个合适的故事和题材,将两种不同文化融合在一起,讲一个国际化的故事。这也是目前合拍片在中国突围的关键。《英伦对决》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

文创资讯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总结出了哪些题材适合合拍片,哪些题材绝对不能碰:

第一梯队是做怪兽片和灾难片,其中怪兽片要优于灾难片。第二梯队是做动画片,因为合家欢电影《捉妖记》就是这样中国文化利用好莱坞经验来运作的,结果卖到24亿。接下来《功夫熊猫3》也是一部20亿票房体量的动画大片。中外合作的动画片绝对是被大家忽略的一个大金矿!

第三梯队可以选择做特工片,动作片,喜剧科幻片。例如《银河护卫队》、《王牌特工》。之前中国公司曾参与投资的《超体》、《敢死队》在中国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古装武侠、魔幻、战争大片、史诗大片等千万不能碰。否则下场不是像《长城》《绝地逃亡》这样亏个底朝天,就是像《XX人鱼》那样无疾而终。

不得不说,今后的合拍片市场,恐怕还将是一场比哪国演员咖位大、看哪国文化输出更“用力”的竞技大会。中国在其中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恐怕要比成龙下一部电影更令人期待。

作者

文创资讯记者黄梅梅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luna.com/ylqc/659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