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你身边发生的这个变化可能会带来2
年第17期(总第5期) ====本期内容导读==== 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曲青山:辩证法是实施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 “城市留守儿童”不能成为“三不管”的边缘群体 喧嚣的世界读书日也需要冷思考 打造低碳城市的“英伦样本” “标题党”来袭三晋企又无辜“受伤”雅客率先拿起法律武器回击 5月1日起“营改增”政策全面实施 晋江中学有了首条校车服务专线 晋江主城区有了近70个“爱心奉茶站” 晋江年度将投38.09亿建设校舍项目个 蚂蚁式管理 晋江南音(一) “合作性管理” 《论新常态》 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 谋大事、定大局,首先要观大势、明大势,认清我们所处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圆梦全面小康,实现百年目标,“行进中国”已经到了决胜阶段,每一步都是紧要的一步。全面认识这一时期的发展形势特征、国际国内环境,对于我们把握发展方位,主动适应环境,增强发展信心,采取有效举措,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为重要。 00年党的十六大提出,1世纪头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至今日,这0年只剩下1/4的时间窗口,向外看风云变幻,整个世界经济在低迷中徘徊,向内看深刻变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战略机遇期是否仍在? 对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判断:“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这是深刻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权衡有利不利因素作出的科学、客观的判断。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这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不利因素。 但同时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望总体保持和平稳定。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强化。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我国未来发展。 但同时要看到,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有条件而且完全有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再上新台阶。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世情国情深刻变化下的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既增强信心,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的长期发展战略,又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策略调整,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将机遇和潜力化为现实,将风险和挑战化为动力,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到00年让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撞线”。(来源:《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 习近平用典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在印度尼西亚的演讲中,习近平同志引用这句话表明国家间的和睦友好,“必须夯实双方关系的社会土壤”;在法国的演讲中,习近平同志用这句话阐释中法友谊是“两国人民辛勤耕耘的结果”;而在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这句话用来说明基层工作创新对于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之所以钟爱这句话,正是因为其中充满了大与小、多与少、成与始的辩证思考。在阐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才可能有大发展、成大事业。正如愚公移山的典故,一筐土一筐土地搬下去,“子子孙孙无穷尽”,就总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 原典: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春秋﹞老子《老子·第六十四章》 释义: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提出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的主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两臂围拢,形容树木粗大。毫末:幼苗,比喻细小。意思是说,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形象地论证了大事都是由小事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道理。 老子“大生于小”的思想对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产生了影响。在《荀子·劝学》中,荀子提出了“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观点。但与老子不同的是,荀子据此提出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积极进取的主张,与老子顺应自然的“无为”“无执”思想大异其趣。相同的前提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反映了儒道之间既相互取益又相互抵牾的复杂关系。(来源:《习近平用典》) 求是聚焦曲青山:辩证法是实施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一是坚持系统的观点。就是要将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对待。五大发展理念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实践。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探索和总结的思想结晶。五大发展理念虽然各有各的定位、功能、作用,但它们主题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共同构成了开辟未来发展前景的顶层设计,构成了整体密切相连的系统化逻辑体系,统一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一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二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要对五大发展理念中的每一个发展理念从矛盾的两个方面去认识、去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与不创新、不协调、不绿色、不开放、不共享而共存的,双方以各自的对立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同时,在五大发展理念的系统中,每一个发展理念都与其他四个发展理念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矛盾关系,五大发展理念就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否则就会相互制约、相互掣肘。同时还要明确和突出实施五大发展理念的工作重点和突破口。创新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就是要着力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就是要着力解决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三是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其本身就经历了三个基本规律描述和展示的运行过程,所以五大发展理念的实施,同样也必须把握好从理论到实践的事物运动的历史过程。实施五大发展理念,不能急功近利,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做改革和发展的促进派。四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一切以地点、条件为转移。对五大发展理念,要结合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贯彻执行。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基层首创精神,积极开展差别化探索和良性竞争,用自己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去实施五大发展理念。(来源:《红旗文稿》年第8期) 一语中的“城市留守儿童”不能成为“三不管”的边缘群体 “城市留守儿童”成为“三不靠”、“三不管”的边缘群体,游走在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夹缝地带。在生存生态短时间难以得到根本改变的前提下,指望父母从生计压力中解脱出来无异于痴人说梦;那么,“城市留守儿童”如何走出精神荒岛?纯粹依靠市场力量收费偏高、缺乏安全保障,完全依靠公共部门“制度补血”难以为继;只有多元合作共治,才能缓解年轻父母的“失陪”困境。(来源:人民网评论) 热点导读喧嚣的世界读书日也需要冷思考 今年的4月3日是第1个世界读书日。这两天,不管是在公共的网络平台,还是私底下的社交朋友圈,空气里好像都弥漫着一股“谈论读书”的浓烈味道。之于设立世界图书日的原始初衷来讲,这样的讨论或许并无不妥,但一旦我们将观察的视角置于平日的大背景下,又忽然觉得这过分的热情是那么的突兀与刺眼。 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如果大家都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捧起书本,这无疑是这个节日的荣耀,但如果大家的阅读仅局限在读书日这一天,那么,则是这个节日的最大悲哀。因此,在今天,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日子,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再回过头去看看世界图书日的设立初衷,看看它这些年在中国呈现出来的纷繁世相。 这些年,每逢读书日,各地基本上都有不同类型的读书活动,对于出现的问题也是年年在反思,然而就实际效果看,我们却似乎进入了一个阅读的窘境。一方面,是出版读物质量的严重下滑,很多出版社热衷于将成功学、厚黑学作为自己的盈利介质,而忘记了自己身上更大的文化责任。另一方面,则是网络上质量堪忧的爆款文、心灵鸡汤,他们在吸引阅读者兴趣的同时,却将人们带入了浮躁、功利的尴尬境地,使得阅读越来越偏离其固有的初衷。 虽然从数据上看,不管是网络阅读、还是纸质阅读,国人的阅读量都较之前有所提升,但当我们仔细对其剖析后又不难发现,这些阅读量很多时候其实是集中在毫无营养的泛阅读上的,其对国人思想素质的提升作用微乎其微。因此,对于当下来讲,我们与其在每个读书日都颇费苦心的去号召国人多读书,倒不如理性的去分析国人不爱读书的原因。 有人说是生活节奏的加快挤占了国人的读书时间,有人说是物质功利的社会让人们忘却了精神食粮的补充,这样的说辞听起来的确是那么回事,但却忽视了国人不喜欢阅读是对阅读缺乏兴趣这一根本原因。而这又与国人接触的教育理念有关。我国的教育是知识本位的教育,这种教育的价值导向有着极强的功利目的——掌握知识,考取高分。而本该最受重视的知识探究过程及知识本身却备受忽视,以至于中小学生的课堂上,只要出现与考试无关的“杂”书都要被清除。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完全没有形成爱阅读的良好习惯,更不可能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会认为读书是一件枯燥无趣的事,一旦他们有条件不读书也能过上舒服的日子时,便会弃阅读如敝履。 由此可见,真正要推进全民阅读,设立读书日不过是一个提醒,开展各类形式的宣传活动也只是一个辅助,深入学校教育改革、以教育改革来推动阅读质量的实际提升才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如果读书仅仅是被当成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手段,从而为谋生打下基础。”这一固化理念不被打破,那么,关乎阅读的诸多讨论便会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肤浅误区。从这个层面看,要想让国人真正爱上阅读,喜欢上读书,我们的教育还任重而道远。(来源:光明网评论) 城市链接打造低碳城市的“英伦样本” 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月刊最新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气候变化可能给全球金融资产造成.5万亿美元损失。 这项研究由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西蒙·迪策教授领衔。“我们给长期投资者的建议是,”迪策说,“在低碳世界,我们会过得更好。” 作为国际化大城市的伦敦在打造低碳城市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如伦敦拥有成功的节能减碳和治理雾霾的经验,有成熟的碳金融服务、丰富的碳教育资源和先进的科技。伦敦的低碳发展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值得借鉴、学习。 要创建智慧城市、低碳城市,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得根治像雾霾这样的“城市病”。 早在迈入工业化时代之前,英国就曾面临烟雾污染问题。年,伦敦发生了震惊国际的雾霾事件,持续5天的重度空气污染造成多人死亡,给英国社会带来极大震动。此后,伦敦痛定思痛,下决心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终于迎来碧水蓝天。 英国国会于6年颁布《清洁空气法》,制定了一系列减少空气污染的措施,尤其是在城市村镇设立“烟雾控制区”。在烟雾控制区域内,只能使用无烟燃料。法案还对烟筒高度进行控制,禁止大部分烟筒排放黑烟。 减少空气污染的根本在于能源结构的改革。英国能源结构在0世纪90年代经历向天然气急速转变。在短短10年时间里,天然气发电从微不足道,发展到占据英国发电量的30%。英国还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01年,英国政府制定新《能源法案》规定,政府支持包括可再生能源、新的核能、燃气、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的多元化能源架构建设,以防止经济发展受困能源短缺瓶颈。 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并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的国家。年,英国政府在受到国际社会广泛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luna.com/ylls/656958.html
- 上一篇文章: 英伦对决成龙大哥教你如何学好英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