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绍国

爱丁堡的晨间,天亮得很晚,很特别。

被雾气笼罩的城市像一个贪睡的孩子,在夜的襁褓里迟迟不肯睁开眼睛,在鸟儿的催促下,在有轨电车的碾压下,在零星的疾步人儿的脚步中,在教堂钟声的回荡里,她才揉揉惺忪的睡眼,准备醒来。

图片/来自网络

刚醒来的城市几乎是全黑的,只是东方北海上空太阳将要升起的地方有一丝鱼肚白,这一丝白艰难撕破北海上空的晨暮,尽其所能的将光和亮倒下来。

渐渐地,从北海上空的白一直延伸到城堡上方,几片云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染成了红色。那红好像是用一种特殊的颜料浸泡过似的,随着风的吹拂,从一大片红云边缘流下一滴滴云的红点,使人联想到那天空上是否有女子在浣纱,将浣过的水流向了人间。

图片/来自网络

城堡下的教堂也开始明亮起来,晨曦洒在教堂顶端的尖塔上,折射出无数条细小的光线,一直射到地面上。教堂四壁上的彩绘玻璃上的圣经故事好像活了一样,那些人物刹那间在高大的墙壁上走动起来。

来自教堂上空的亮光很快把整个城市唤醒了,只是这种亮还是朦胧的,一排排哥特式的建筑群就那样若隐若现的出现在你眼前,远远的,只能看见它们高大的轮廓,走近了,才能辨清它们身上精妙绝伦的雕刻。

街道毫无规则的盘旋,市中心几条宽大的马路十分清晰地把街道切割出来,J.K.罗琳创作《哈利波特》的那间咖啡厅就在街道的拐角处。从咖啡厅眺望爱丁堡的早晨,远方神秘的城堡的一角让人无限遐想,我相信罗琳肯定是在某一个爱丁堡的晨间,看见城堡的一角的一刹那间有了创作的灵感。

图片/来自网络

一切全亮的爱丁堡呈现出淋漓尽致的美,古老的街道,神秘的城堡,到站的火车,间或的绿地,淙淙的河流,隐约的远山……在教堂钟声的回荡里,让人感觉好像步入了神秘的殿堂。

出城的大巴开动了,我心中窃喜,因为这城市中心的晨已经美到这样的地步了,更有幸的是马上还将要欣赏到这座城的郊外之晨。汽车驶出了城市,道路两旁变成了成排的独体house,那是一栋栋青砖二层小楼,外墙绝不粉刷,裸露的就是一块块青色的砖,门前一律有篱笆围成的一小片草地,草地里种着各色的花,还有红叶压枝的枫树。

驶出城郊以后,映入眼帘的是远山和森林,连接它们的是草地,远远的望去,一大片红色枫林和一大片绿色杉树间隔着,层林被红色和绿色浸染,使人眼前呈现出跳跃的美卷。

松林被一团白色的雾气铺着,好像一大片雾凇在红色和绿色间驻扎,慢慢升腾起的烟雾让远山和层林抖动起来。草地上空出现了人字形的大雁,排成一字型,逆着晨风,它们好像是无边的大海里一群嬉戏的孩子。

图片/来自网络

沿着大雁飞去的方向,我们来到爱丁堡市郊的罗睿圣学校,这同样是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贯制学校。她坐落的市郊小镇,是一个典型的苏格兰海边镇子,东西是一条约米长的街道,东头起点是一座小教堂,西头终点还是一座小教堂,在教堂和教堂之间是古老的市井。

罗睿圣学校门前有几棵红枫,是那种英伦的枫,枝干粗大,红叶压枝。走进学校,接待我们的女士自我介绍说她是这所学校校长的妻子,在英国就是这样,校长是由学校董事会聘请的,有时候甚至把校长的一个家族聘请过来管理学校。

校长身着浅色西装,白色衬衫打底,纯蓝色领带结于胸前,显得颇具绅士风度。突然,在他西装的领口下面,一朵红色的小花映入了我眼帘,那是一朵用红色的折纸做成的纸花,就那样在校长的领口别着。

图片/来自“诗画绍国”

这时,一个意念出现在我的脑子里,这些红色的小花丛伦敦一路北上好像一直跟着我们,大街小巷、教堂、纪念碑、公路旁、山坡、学校、城堡……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人们把一朵朵红色的纸花扎成一个大的花环放置在醒目的位置,那显然是在纪念着什么,而且必定是一场全国性的纪念。

校长欢迎词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是年11月11日,是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周年“停战日”的日子。哦,那举国的红色小花原来是为了纪念一战周年。年前德国入侵比利时,英国对德宣战,揭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年后的英国早已硝烟散尽,大不列颠群岛上诗意的田园让人们忘记了曾经的颠沛流离。其实,在英国人心中,对战争的纪念就好比他们对老建筑的保护,城市里面所有的老建筑,一律不准拆建,只能维修,而且维修只能由国家颁发资质的专业公司承接,且维修老建筑必须保持原有建筑的风貌。

图片/来自“诗画绍国”

所以,在英国,随便的一座建筑,上面刻着它的修建年代,你会发现它可能是13、14世纪的,甚至更早的。英国人相信,人们对逝去岁月的追忆最好的方法就是看见过去的实物,比如,老房子、老街道、老树木、老桥梁等。

那么,纪念一战,怎么会是这朵红色的小花?它是一种什么花呢?原来这种花叫红罂粟,在英国,红罂粟象征着美丽、怀念,是一个关乎牺牲、爱、尊重和怀念的主题,亦被视为“缅怀之花”。

我的思绪又往前追溯,联想到在伦敦的时候,经过伦敦塔桥,看见有无数红色的罂粟花被摆放在干涸的护城河的河道上,城堡的垛口里,鲜红的罂粟花从伦敦塔上“奔涌而下”并将其包围,每一朵罂粟都代表并纪念着一位在一战中阵亡的英国士兵。

图片/来自网络

国家纪念日原来可以成为一种民族自觉渗透到每一个角落里,从城市到乡村,从大人到孩子,人们都将红色的罂粟花作为一种精神的追忆,虽然绝大数人不清晰年前曾经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可怕的民族自觉,当所有人都自发地要做一件事的时候,这种力量是无法阻挡的。

我们跟随着校长,来到学校的教堂里,这是一座金碧辉煌的教堂,是学校建筑的一部分。里面有一个班的十几个孩子,他们身着红色校服,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做红色的罂粟纸花。

教堂四周的墙壁上是各种神的雕像,四周的地面上立满了石碑,石碑上刻满了英文名字,那是在一战中从这个小镇上走出去的牺牲者的姓名,他们的灵魂被葬在了这座学校的教堂里。

在英国,教堂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坟墓,死后能葬进教堂的人都是生前地位极高的人。孩子们把做好的一朵一朵小的纸花串成一个大的花环,小心地摆放在石碑面前,他们知道,要把自己亲人制作的花献给石碑上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从学校教堂里出来,在高年级学生的带领下,我来到学校的戏剧排练厅,一场有关红色的罂粟花的演出正在进行。舞台上有三个老兵,他们显然是迈入古稀之年的老人,身穿一战时期英国军装,各自手拿一杆长枪。

当其中两位老人暖场之后,另一个主角出场了,他一个人走到舞台中央,突然,他老泪纵横,声嘶力竭地吼着,继而又如泣如诉地啜泣着。从翻译的口中,我知道,老人是一位一战时期的孩子,他亲眼目睹了战争夺去他爸妈的过程。

演出非常简单,就是这位老人的独白,控诉战争带给他们全家的灾难,所有的孩子都盘坐在地板上,静静地听着,没有一个人发出一丁点儿的声音,都聚精会神地看着台上的三位老人并不精彩的表演。作为一个外国人,在那一刻,我分明的感觉到,这样的活动是最好最实用的爱国主义教育。

从学校戏剧厅出来后,我进入了一个教室,老师正在给孩子们上课。我则留意起教室后面墙壁上的板报。走进英国的教室,几乎全是五彩缤纷的色彩,凡是可以利用的地方全部贴满了东西,全展出的是学生的东西。

这间教室也一样,在一方墙壁上,贴着一个大花环,走进一看,这一个大花环是用很多小花拼成的,就是那一朵朵罂粟花。再仔细一看,每一朵小花上写上了一串名字,那肯定是一个失去生命的战士的姓名。这应该还是孩子们亲手制作的纪念先烈的作品。这样的育人很实用,动手操作,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中受到教育。

图片/来自“诗画绍国”

晚上回到宾馆,打开BBC电视台,又一则新闻跃入我的视野,说在伦敦11月10日警察抓住了三名恐怖分子,他们密谋在11月11日当天,女王出席在伦敦塔下纪念一战活动的时候刺杀女王。

人们都会猜测出于安全考虑女王应该不会出席次日的活动,可女王是日,还是按时出席了有几万人参加的纪念活动。无疑的,作为国家最高精神领袖的女王,在向全国人们宣誓,为了纪念为国家而失去生命的人,她无所畏惧。

一朵小小的花,支撑起了一个国家对战争的纪念。

一朵小小的花,化作了学校无穷的德育力量。

“荡舟英伦”点击回顾

◇看女子学校的英伦气质

◇当教育遇到量身定制

◇在康河的柔波里

◇幻城牛津

◇宗教即教育

◇把每一个空间用到极致

◇低调的校园开放的课堂

◇三个关键词看英伦教育体制

◇英伦教育的历史溯源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融合

◇伦敦伦敦

肖绍国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luna.com/yllg/652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