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最近英国首相卡梅伦挺会享受生活,在英国是否脱欧的节骨眼儿上还跑到一家车行给自己老婆买了辆日产的二手汽车,付了英镑。

堂堂英伦三岛的政府首脑竟然不支持国货,这是为什么呢?很显然是英国汽车不给力啊!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来自欧洲的汽车品牌都有所了解,除去宝马奔驰奥迪之流的德系品牌就不提了,像法国的雪铁龙、意大利的超跑、瑞典的沃尔沃甚至捷克的斯柯达品牌都被我们熟悉,唯独英国的汽车品牌表现得很低调。

其实,英国还是诞生过很多知名汽车品牌的,只是由于其自己不努力,在很久之前就被他国品牌兼并或者收购,在这一点上,英国担任的是全球汽车品牌运输大队长的职务。

当然,这么说有点亏欠英国,毕竟人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地,尽管世界上第一台汽车出自德国人之手,但是英国也是最早一批迈进内燃机时代的国家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的汽车产业是在不断发展的,尤其是一战结束不久的那几年中,是英国汽车品牌诞生的集中年份,而且其中的很多品牌保留至今。

要怪就只能怪希特勒发动“海狮计划”,尽管德军最终没能够穿越英吉利海峡,却将英国的工业集中城市炸了个稀烂。二战之后,英国工业百废待兴,汽车工业更是一派凋零。

正所谓“人倒霉起来喝凉水都塞牙”。战后重建时期的英国政府对于复兴本国的汽车工业操之过急,运用了一大批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以期望自家的汽车产业能够迅速恢复。

天不遂人愿,由于成长环境过于舒适,英国各大汽车企业普遍产生了一种病态的发展状态:产量上去了,产品类型下来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尽管高额的保护性关税将美国车、日本车拒之门外,但是由于缺少对世界汽车市场前沿产品的洞察分析,英国车企的创新性设计表现得很差,整体设计还处在战前的水平。

这就像是在意大利米兰的街头突然蹿出来一撮儿身着中世纪蓬蓬裙的贵妇,不仅俗气还毫无美感可言。

所以,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英国民众对于自家的汽车产品毫不感冒,倒是宁愿花更多的钱去购买来自日本的丰田、日产等公司的产品。更可恶的是,固步自封的英国车企还存在有管理不严、劳资关系紧张等致命性问题,所以英国汽车产业走了下坡路。

“铁娘子”撒切尔上台后,曾想利用政府资源拉动本国汽车产业摆脱这种现状,但是她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依然采取保护性措施,不想引入竞争。拿著名的利兰公司来讲,撒切尔是希望引入日本本田进入到国内的,但是仅仅希望采取合作的方式以保证利兰公司的发展,这当然不现实,于是这项计划不了了之。

随后,铁娘子给利兰公司注入大量现金,但最终该集团也没能够活下去,不仅四分五裂,而且旗下很多品牌被外国公司低价收购。

对于撒切尔的做法,外界褒贬不一,有人说她因为溺爱拆解了脆弱的英国汽车行业,也有人说她间接地舍弃了政府的一个累赘。对此,大周是这么看的,英国汽车产业本身就元气大伤,再加上自身那么不堪,所以被外国公司给兼并或者被迫出售品牌是必然的。

当然,这些品牌自身还是很优秀的,不然现在世界汽车市场也不会有这样的局面:设计中心都放在英国,但是工厂都在英伦三岛之外。这其实是行业结构的自我调整,明确分工后提升了整体的生产效率。

不过,要说英国是全球汽车品牌的运输大队长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很多具有悠久历史的品牌现在都不是英国人的。比如著名的罗孚品牌,诞生于年,靠生产自行车起家。

其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就是憨豆先生的那款MINI型小轿车。不过现在MINI是宝马旗下的品牌,而罗孚另外两个子品牌:MG和罗孚,现在是我国上汽集团的名爵和荣威品牌。

当然,这几个品牌还算好的,有的英国品牌直接成为了历史,被收购后就一直处在冷宫,到现在也没有机会面世。

宝马曾中途收购过罗孚,但是半死不活的罗孚成为其很大的拖累,所以在上世纪后半页,宝马将MG等一众品牌或归还英国政府或出售给北美的汽车公司,只将凯旋(Triumph)保留了下来,而到现在,这一品牌都被宝马按在手里,不知何年何月才有出头之日。

话说也不一定都活得那么惨,很多英国品牌在国外制造商手里迎来了春天,比如宾利被大众发展成为世界知名豪华品牌,路虎在印度人手里流弊起来等等。这应了咱们那句话,“树挪死,人挪活”。

相比于英国人丢了自家的牌子,现在看看咱们的自主品牌个个身手不凡,努力赶超合资品牌,作为消费者,还是蛮欣慰的。

大周

赞赏

长按







































苏孜阿甫片价格
白癜风早期容易治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ngluna.com/yllg/3271.html